CATTI-题库-真题-模拟-课程-直播

当前位置: 首页 > 英语口译

同传:国新办举行财政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

国新办 2021-08-16 360次

封面新闻记者提问_large.jpg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陈文俊: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财政部部长刘昆先生和两位副部长许宏才先生、朱忠明先生与大家见面,介绍财政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等方面的情况,并回答各位关心的问题。

现在,先请刘昆部长介绍情况。

财政部部长刘昆: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财政部向各位记者朋友长期以来对我国财政事业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创造的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财政部做具体服务保障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国之大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2-2020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142.8万亿元,年均增长5.7%。国家财力的日益壮大,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一是科学调控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我们连续十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顺应经济发展变化和市场主体急需丰富政策内涵,合理确定赤字率水平,扩大政府投资规模,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相机预调微调、“精准滴灌”,有效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2021年,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赤字率按3.2%左右安排,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超过7000亿元。同时,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积极财政政策的精准实施,有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聚焦关键推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财政部门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完善政策机制。2012-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科学技术支出从4452.63亿元增长到9321亿元,十年共计7.07万亿元,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着力保障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突破技术瓶颈和“卡脖子”问题。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传统产业加快升级,新兴产业持续壮大,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成果涌现。

三是统筹推进补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调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财政部门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2-2021年,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从4.54万亿元增加到8.34万亿元,年均增幅为7%,并向财政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从1.2万亿元增加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8.5%,支持推进农村农业发展。研究出台支持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等财税政策。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公共服务短板加快补齐。

四是兜牢底线保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财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力支持脱贫攻坚,2012-2020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6896亿元,2021年安排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561亿元,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加大对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支持,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持续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推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2012-2021年的十年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从2.12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268.35亿元增长到4179.8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1.26万亿元增长到3.44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从8058亿元增长到18659亿元,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

五是绿色发展强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财政部门坚决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资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大力支持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2012-2021年,全国财政节能环保支出从2963.46亿元增长到6305.37亿元,年均增长8.8%,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效果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以空气治理和林业生态建设为例,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同比下降8.3%,优良天数比例为87%,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六是系统集成抓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财政部门积极发挥改革突破和先导作用,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蹄疾步稳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加快建立,税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创新建立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推动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2021年,涉及的中央财政资金规模达2.8万亿元,基本实现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全覆盖。从上半年情况看,直达机制运行有序有效,为基层落实“六保”任务及时补充了财力,为市场主体克服困难及时提供了支持。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财政部门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继续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担当作为。提质增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进一步稳中加固、稳中向好。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解决好教育、养老、医疗、就业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积极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确保财政经济稳健运行可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

谢谢。

陈文俊:

谢谢刘部长。下面欢迎各位提问,提问前请大家通报一下自己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刘部长,我们了解到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将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我们想问一下具体将如何发力?

刘昆:

谢谢你的提问。今年以来,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推动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从上半年的预算执行情况看,全国都呈现了良好的态势,1-6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21.8%,比2019年同期增长8.6%,民生等重点领域的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但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因素比较多,下半年财政部门将继续执行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持财政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助力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一个保持、两个提高、三项重点。

一个保持,就是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政策,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积极拓展投资空间,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坚决不收“过头税费”。我们专门组织了对各地“过头税费”情况的检查,包括对企业的收费,对个人的收费都严肃核查。同时增强政策的前瞻性、精准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今后年份的财政政策做好衔接,更好实施逆周期调节。今年下半年财政收入和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长数,肯定不会达到今年上半年21.8%的这样高的速度,我们会在政策上做前瞻性、精准性的调整,让一段时期的财政政策保持稳定。

两个提高,一个是提高支出效率。我们将继续用好管好常态化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优化分配流程,加强执行分析,确保资金管得严、放得活、用得准。第二个是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推动绩效管理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切实做到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

三个重点,一是重点支持实施国家重大的战略任务,围绕国之大者,支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支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等方面。二是重点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强化公共卫生投入,支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三是重点推进风险防范化解,统筹做好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强化地方政府债务存量风险的化解和增量风险的防范工作,坚决防范基层“三保”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风险。

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要义所在。请问,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财政部做了哪些工作,还会有哪些举措?谢谢。

刘昆:

你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生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财政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收支压力再大也没有在民生支出上退步。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对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持续提高,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2021年,财政部继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3061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4427亿元,卫生健康支出18659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播支出4180亿元。这些钱怎么用?

一是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等各类资金,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继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发挥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功能作用,推动稳住就业基本盘。

二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教育财政方面的投入,优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向中西部贫困地区倾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三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支持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继续做好困难群众的救助工作。完善全国社保基金管理。

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水平。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强突发重大传染病应对处置能力。全面做实基本医疗保险市地级统筹,推动省级统筹。

五是支持发展文化事业产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完善相关资金管理,支持推出更多精品力作。

在加强基本民生保障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民生政策措施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结合财政状况和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民生政策,推进民生支出清单管理,提高民生支出资金管理的科学性,确保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财力状况相匹配,不断把民生红利落到实处,让民生保障延伸到未来,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舆论普遍认为我国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政策力度比较大,政策含金量很足,企业获得感也比较强。请问财政部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具体工作,之后还有什么具体的工作打算?谢谢。

刘昆: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疫情出现以后,我国的减税降费规模是历史上最大的,而且市场主体受益非常大,详细情况请许宏才副部长介绍。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

谢谢你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着力用政府收入的“减法”来换取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放水养鱼,固本培元。我们作过一些统计,“十三五”时期,累计减税降费超过7.6万亿元,其中减税4.7万亿,降费2.9万亿。这个数字是比较大的,特别是2020年,为应对突发疫情的冲击,财政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财政收支压力较大、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连续发布实施了7批28项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的规模超过2.6万亿,有力支持了各类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复业,助力企业纾困发展,助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今年以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要求,进一步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帮助市场主体恢复元气,增强活力。主要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是保留的,有一些是新增的。

一是继续实施制度性减税政策,比如降低增值税税率、增值税留抵退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制度性的减税政策继续实施,让政策叠加效应持续释放。

二是分类调整阶段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延长疫情期间出台的小规模纳税人减征增值税等政策执行期限,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三是出台新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强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进一步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优惠力度,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支持制造业和科技创新,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并且允许企业按半年享受加计扣除政策。对于先进制造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这是今年新出台的一些结构性减税政策。

四是持续实施降费措施,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取消港口建设费,降低航空公司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并加大各类违规涉企收费整治力度。

刚才刘昆部长也给大家介绍,治理“过头税费”方面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了核查,确保真正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

实施上述政策措施,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将超过7000亿元。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着力优化落实机制,提升政策实施效果,清理规范各类违规涉企收费,坚决不收“过头税费”,防止弱化减税降费红利,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同时,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形势,考虑助企纾困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有关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谢谢。

刘昆:

刚才许宏才副部长回答了你的问题,在减税降费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两方面成效是很显著的。一方面,比如刚才介绍的,我们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有一系列减税降费措施,实际上是针对疫情发生之后出现的困难出台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能够持续经营,不会因为交税交费给它们带来困难,把市场主体保住了。市场主体保住就意味着保住了劳动者的收入,劳动者的收入保住就能够保住消费,能够干其他的事情。所以说,这样的方式比直接给钱、给困难补助效果更明显。而且,这些减税降费政策,有一些是制度性安排,所以这几年我国市场主体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这些市场主体的产生,解决了老百姓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问题,效果立竿见影。

另一方面,减税降费政策通过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今年制造业研发加计扣除百分之百,就是说可以按照企业研发投入的数额,在企业要缴税时扣除200%,就是原来100%再加上新的100%,鼓励企业把资金更多地搞研发、搞基础性研究,促进企业提高创新水平和技术水平,也促进了全社会的技术进步。我们减税降费措施很多,每一个设计都有具体目的。从社会评价看,效果是相当明显的。我就补充这些。

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今年中央提出要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请介绍一下目前直达资金的使用情况,财政部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直达机制的落实?谢谢。

许宏才:

谢谢你的提问,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决策部署,我们在具体贯彻落实,这个问题我以前给大家介绍过有关情况,现在上半年过去了,情况到底怎么样,我再回答一下。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会同有关中央部门,在认真总结2020年直达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规模达到2.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比较多,上年主要是增量资金,今年更多是预算安排中的存量资金,基本实现了中央财政民生补助资金的全覆盖。从上半年情况看,常态化直达机制有序推进,执行情况良好,资金快速落到基层,重点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下达“早”。从去年10月份开始就着手谋划,将大部分直达资金在去年10月底前提前下达到地方。今年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继续加快下达,下达的时间比去年更早,为地方安排使用资金留出了更多时间。

二是投向“准”。继续通过备案审核、建立受益对象实名制等措施,有效对接资金供给和需求,“精准滴灌”。提高资金分配的科学性,突出直达资金使用重点,主要用于基层支持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以及基层保工资保运转等方面。

三是监管“严”。加强与审计署、人民银行以及有关主管部门的协作和配合,推进信息共享,形成监督合力,对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决不姑息。

下一步,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进一步实施好常态化直达机制,更好地发挥资金惠企利民的作用。一是加快剩余资金下达落实。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测算审核,尽快将剩余据实结算的资金下达到基层,落到资金使用单位,合理安排支出,形成实物工作量,提高直达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持续加强资金监管。盯住资金使用的关键领域和最后一公里,确保直达资金用在刀刃上,更好发挥政策实效。三是谋划好明年直达机制的安排。认真总结经验,听取基层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完善常态化直达机制有关管理措施,及早谋划明年机制,继续发挥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的作用。谢谢。

刘昆:

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有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我们国家有五级政府,相应的有五级财政,很多基层政府的钱是来自于上级财政的。每一级财政实际上就等于一个钱包,以往的分配是要从中央财政这个最大的钱包装进第二个钱包,然后装进第三个钱包,再装进第四个钱包,再到第五个钱包,最后把钱给群众或者市场主体。现在有了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我们把中间经过的几个钱包的路径取消了,直接从第一个钱包直达到财政资金的使用者,大大缩减了资金的在途时间。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有些资金提前三四个月甚至提前一两个月下达,所以很多资金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挥作用,而且能够精准到用户。很多涉农补贴,对群众的直接补贴,现在都是一卡通直接到用户。财政还建立了监控体系,可以看到钱到达了哪些地方,效果确实比较明显。

中国证券报记者:

生态环境改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请问,财政部在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有何考虑?

刘昆:

这个问题请朱忠明副部长回答。

财政部副部长朱忠明: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现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近年来,财政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深化改革创新,大力支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位记者朋友可能都关注到,近几年来,北京的雾霾少了,空气质量也改善了,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各地也呈现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在这背后离不开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2016-2020年,全国财政共安排了生态环保资金44212亿元,年均增长8.2%。其中,中央财政19333亿元,占比达到43.7%。

我这里再给各位记者朋友算几笔“十三五”期间的细账。

三大战役,第一笔是支持打赢蓝天保卫战,财政共投入了4039亿元。主要用于支持北方地区冬季的清洁取暖试点,重点区域开展工业污染的深度治理、推动柴油货车淘汰和运输结构调整、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运用等,主要是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第二笔主要是支持打好碧水保卫战,财政投入了1298亿元,主要用于推动开展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良好水体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等。

第三笔是支持打好净土保卫战,投入了285亿元。主要是用于重点支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200余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实施。

环境治理的三大保卫战都投入了不少资金。在加大投入的同时,我们积极推进制度机制的创新,建立了支持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适当加强了中央在跨区域生态环境领域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为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生态环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紧抓不懈,久久为功。下一步,财政部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研究财政支持污染防治和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措施,全面推动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统筹推进重点生态保护修复等,更好地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据报道,个别省份出现了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的穿底现象。请问,财政部将采取哪些措施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刘昆:

你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特别感兴趣,社会各界比较关注这个问题。养老金是老百姓托付给国家管理的“养命钱”,关系千家万户,我们一定要把它管好用好,让老百姓的“养命钱”真正成为“放心钱”,不辜负人民的信任。

你刚才问到了个别省份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的问题,我想先通报一下全国的情况。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总体平稳,到2020年底,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5万亿元,整体上收大于支,能够保障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你刚才提到了个别地方出现的问题,这是现实存在的。我们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确实有个别地方出现了养老金当期收不抵支的问题,但这只是局部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有能力通过全国的统筹安排,保证这些地方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采取了以下办法:

一是扩大中央调剂规模。从2018年开始,我国建立了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用于均衡地区间的基金负担。今年,中央调剂基金规模达到9300亿元,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省份受益超过2150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地区的收支平衡压力。

二是稳步有序推进全国统筹。在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完成的基础上,稳步有序推进全国统筹,完善中央与地方养老保险责任分担机制,明确各级财政养老保险支付责任,不断增强制度可持续性。

三是合理确定待遇水平。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综合考虑物价、工资增长等因素,合理确定养老金待遇调整水平,让亿万人民老有所养。

每一次调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时,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您刚才问的问题,实际上只是在我们国家个别省份存在,全国范围内的基本养老金都能够及时足额发放。

谢谢。

中国财经报记者: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中央财政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促进教育公平方面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下一步还将有哪些新举措?谢谢。

刘昆:

现在大家对民生问题特别关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财政部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已经建立起覆盖所有教育阶段、形式多样、功能完备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学前教育阶段,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支持引导地方建立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中央财政给予奖补。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包括民办学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生活补助。在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实施国家助学金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杂费的政策。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的政策。在本专科、研究生高等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三助”岗位津贴、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产生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对大学生的助学贷款,中央财政在担保等方面给予了支持,整个还款情况良好。

近年来,在实现全覆盖的同时,我们还进一步加大了对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2019年,经国务院同意,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职业院校奖助学金政策的通知》,扩大了高职院校奖助学金的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同步提高普通本科学生国家助学金的补助标准。设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2020年,调整完善了国家助学贷款有关政策,延长助学贷款还本宽限期,延长助学贷款期限,降低助学贷款利率,进一步减轻贷款学生经济负担。

努力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也是财政职责所在。我们将采取最有力的措施,切实保障好教育公平。谢谢。

新京报记者:

我的问题是关于政府过紧日子的。最近这些年一直提倡政府要过紧日子,最近两年中央本级支出也是罕见地安排了负增长。刘部长曾经明确提出,政府过紧日子不仅是应时之举,也是长远之计。请问,中央财政将如何落实好“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谢谢。

刘昆:

谢谢你关注到我以前讲过的话。政府过紧日子的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好日子,所以这是长期的方针政策,不是短期的应对措施。也就是说,不是因为钱少了才要过紧日子,钱多了我们也要过紧日子,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这几年,国家的钱袋子确实越来越沉,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超过25万亿元。但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投入需求也越来越高,财政运行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财政过紧日子更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把钱用到刀刃上,用于国之大者。作为政府机关,必须坚持艰苦奋斗、过紧日子。

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编制的基本方针,大幅压减非急需、非刚性的支出,大力精简会议、差旅、培训、调研、论坛、庆典等公务活动,从严从紧核定“三公”经费预算,所以今年中央本级预算支出也比去年安排下降,中央本级财政支出已连续第二年负增长。

在预算从紧安排的同时,我们硬化了预算执行约束,严格执行全国人大批准的预算,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拨款。督促地方和部门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严禁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可办可不办的培训坚决不办,可暂缓实施的项目及时将资金缴回财政,可统筹整合的资金及时调整用途,切实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把钱花到刀刃上、用出效益来。

谢谢。

凤凰卫视记者:

最近,瑞幸咖啡财务造假和德勤员工举报等事件备受社会关注,进一步凸显了加强财会监督的重要性。请问,财政部在加强财会监督方面有什么考虑?谢谢。

朱忠明:

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你提了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以党内监督为主,推动包括财会监督、审计监督在内的多项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所以加强财会监督是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抓手,是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积极履行财会监督职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财政管理效能的提升。

当然,我们也看到,正如刚刚记者提到的,一些部门和单位仍不同程度存在预算管理松驰、资产管理不严、财务管理薄弱等问题,资本市场财务造假案件频现,侵害投资者利益,扰乱市场运行秩序,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财会监督,坚持“强穿透、补漏洞、用重点、正风气”,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绝不让财经纪律当“稻草人”。

一是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加快修订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增加行政强制措施,大幅提高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惩罚力度。进一步健全完善财会监督体制机制,有效发挥财政部门财会监督职能作用,压实单位内部监督、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监督责任,维护好良好的秩序。我们还要强化政治引领,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全行业树立良好职业操守。

二是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坚持“零容忍”打击财务造假,加大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力度,优化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环境。聚焦重点领域,灵活运用监督检查、专项治理等多种手段,保障中央重大财税政策和现代财税体制改革措施有效落实,坚决防止财政资金成为“唐僧肉”。

三是进一步丰富监管手段。运用“互联网+监管”平台、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采取有效措施,坚决遏制企业向税务、证监、银行等部门和机构报送不同财务报告的行为。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定期发布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和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强化震慑。

四是进一步强化部门协作。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与其他方面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会同“一行两会”等部门建立综合执法监督机制,共同打击资本市场领域财务造假行为。

陈文俊:

最后两个问题。

香港南华早报记者:

近日20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就国际税收达成历史性协定,请问下一步中方将如何积极推进?谢谢。

刘昆:

你提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关于经济数字化税收挑战,OECD组织研究了很多年,今年取得了突破。7月10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经过平等协商,就应对经济数字化税收挑战两支柱方案的框架设计初步达成了共识,核准了跨国企业利润再分配和全球有效的最低税两大支柱的核心要素。这确实是国际税制改革历史上的重要一步。总体上,它有利于提高税收的确定性,重塑公平可持续的国际税收体系。下一步,还有细化的工作要做,目前的目标是争取在10月份就两支柱的方案达成全面共识。

我国一直参与有关谈判,我们的态度是一贯的。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我们始终秉持多边主义精神和开放合作态度,积极参与了两支柱方案的磋商和设计,我们对两支柱方案都作出了贡献。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后续谈判工作,推动达成更加稳定、平衡的包括两个支柱的最终共识方案,维护好国家利益。我们也呼吁G20各方在后续具体方案设计中,要兼顾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的发展需求,妥善处理各国的重大关切,争取如期达成全面共识。

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下一步,财政政策将在哪些方面继续发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的目标?谢谢。

刘昆:

谢谢你的提问,你提这个问题,作为发布会的最后一个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共同富裕要迈出坚实步伐”的目标。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切实担当起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责任。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心怀”国之大者“,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

一方面推动发展,做大”蛋糕“。大家都知道,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只有”蛋糕“做大了,经济总量上去了,共同富裕的基础才会更坚实。我们将自觉把财政资源配置、财税政策落实、财政体制改革,放到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考量和谋划,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拓展投资空间,增强投资增长后劲。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向,全面塑造发展的新优势。

另一方面,强化调节,力促公平。”蛋糕“做大了,还要致力于分好”蛋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我们将推动完善以市场为基础的初次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的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编密织牢社会安全网。支持发挥好慈善组织在扶老、救孤、恤病、助残、扶贫、济困、优抚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动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谢谢!

陈文俊:

谢谢刘昆部长,谢谢许宏才、朱忠明两位副部长,也谢谢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

点赞(0) 收藏

您可能还感兴趣的文章

评论(0)

电话

拨打下方电话联系我们

17710297580

微信

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顶部